“一个异常勤奋又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方老师出现了,出现得那么及时,又那么恰到好处……我们学生紧紧追随他……”这是著名画家俞晓夫纪实评写1976年调到上海戏剧学院执教美术、深受学生们欢迎和喜爱的老师:方世聪先生。方世聪正规严格的艺术教学,让明眼人想起方的母校:大学时代的上海美专。
1960年,在大同中学美术教师张文祺的关爱与指点下,方世聪考进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即上海美专[1960-1965])本科油画系。那时,上海美专聚集了一批不同专业和画种的一流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大学五年间,老师们极其热忱的、超常而独特的艺教方式与方法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栋梁之材。
方世聪所在的油画系,教室是独用的,可是上课时,15位同学的油画框与画架,把教室挤得满满的,方世聪经常站立后排作画,将好的视角位置让给别人。个别同学有时上课来不及绷好画框,他就前来相助。课余,方世聪常去油画系对面西摩犹太会堂的大厅综合教室,观摩其他系科同学作画。这座西摩会堂,2002年被联合国评定为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建筑。
如今,上海美专虽已不复存在,但陕西北路500号的上海美专,作为方世聪和他的同学们艺术道路上的重要驿站,却在他们这一代画家中留有永不磨灭的印记。
这些年,方世聪在国外举办和参与了30余次画展,在美国纽约《中国现代绘画展》中,他的《东方少女》获得特别奖;在巴黎十八区的艺术沙龙,他的《红布·人体》《小公主》获得评委奖;在圣日耳曼艺术沙龙,他的《塞纳河夕照》获得市政府奖,被评为“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英国查尔斯王子、摩纳哥阿尔贝特王子,中外多家美术馆和许多收藏家都纷纷收藏他的作品。
方世聪说,1987年是他自己艺术人生的重要转机。那年,幸运之神给予了他访问学者的身份出国,被法国国立装饰美术学院邀聘为客座教授。旅居海外,方世聪艺术探索渐渐转向东方诗韵和人性《宇宙人生》系列。他在法国期间,看望了赵无极先生与朱德群先生。
在法国的后几年,方世聪搬到了距市区不远的巴黎近郊、优美的塞纳河依傍着由一座废弃工厂改造成世外桃源的“艺术家自治村”,周边树木林荫、花草相伴。深居简出的他博览群书,苦修佛学经典,崇尚科学,研究东方哲学。现代佛学和现代科学影响了他对于宇宙多维次空间的探索和绘画表现。他致力于使自己的作品参与重构被现代文明所消蚀和鲸吞了的人类精神世界。方世聪认为:生活在西方社会里,钻研佛学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真善美是人本要素,是人类社会丰富的情感元素,也是精神生命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的元素,善为其核心,作为原点、基点和出发点,又是归宿与终点。
方世聪说:“法国就像个大花园,走路也走得很开心。法国人对人十分尊重,对艺术非常崇尚;我在法国交了很多朋友,他们没有贫贱之分。一个法国朋友对我说,我们喜欢中国,但不喜欢中国有钱而没有文化修养的人!法国人尊重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和西方心理分析学派体系的基础理论及其思维方式不同,方世聪通过研读佛经,感悟禅意,进而发现、定格其自身的方世聪心象艺术和创作轨迹。两者阐释虽然不同,但却殊途同归。
海上谷韵举办《生命——方世聪作品展》,《生命流注》《众神之车》《老师》《白莲》《龙舟载道》等作品,优雅抒情中寄寓思想,审美品味,妙在各异。《国韵·海上仙子》这件钢铁喷漆的现代雕塑由极简主义引申想象力自由度上升空间,赋予艺术以象征性的概括,作品视角变化洗练,大气含蓄。方世聪由具象、意象、抽象到方世聪式的心象绘画及其堪为当代神品的心象雕塑,足以让人思索、窥探进而判断发现,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由自己辛勤认真的“艺术?圹科学的文化实验和创造性的创作实践”得出诚愿天下为艺术而献身的有心有情者:在继承、综合、创造的事业天地,各尽所能。方世聪给自己定了个“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做好人”为人处事的“四好”准则。
美术评论家水天中写道:“他的座右铭是艺术即精神,在法国十多年间,他对文化、精神的哲学思考,远远超出对艺术时尚的关注。这实际上是他的活法,即生存方式。”电影导演吴贻弓评论说:“无论他在他的画布上融入多少精到的西方色彩,我们总还是可以从他的笔下体会到那潜在的深厚的中华文化的底蕴来。他和陈逸飞是同学,一个旅法,一个旅美,都成气候,但性格和做派却截然不同。”
现在,中国的绘画艺术在国际上还没有多少话语权。但是,中国的艺术家在战胜自己中改变和飞跃,发现并表达艺术真谛与生命内质的闪光魅力,终将赢得本该有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