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活着比死痛苦
58岁的尼克林逊曾经过得很精彩。他性格外向,幽默健谈,受朋友欢迎,和妻子恩爱,与两个女儿和她们的朋友也总能打成一片。
2005年,尼克林逊因中风而颈部以下瘫痪,失去说话能力。从此以后,生活像套上了枷锁,不能说话尤其让他痛苦。想与人沟通时,他有两种办法:要么让妻子举着一块写着26个英文字母的板,他用“看字母”的方式把单词拼出来;要么用一台能追踪眼球活动的电脑,他在电脑屏幕上看着想要的字母眨一下眼,电脑会记录下来,最后形成句子。
这是个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的过程,有时尼克林逊会沮丧得哭起来,觉得这样活着真不如死了好。
上个月,尼克林逊向英国高等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判予他选择安乐死的权利。由于他没有自杀能力,他希望修改法律,让为他实施安乐死的医生可以免受杀人罪起诉。
对残疾人“另类”歧视
尼克林逊的法律行动遭到反安乐死组织和残疾人权益团体的反对。他们认为,以往成功的安乐死案例中,病人要么罹患绝症要么承受剧痛,但尼克林逊的情况并非如此。假如法庭给他开了绿灯,今后被视为社会负担的老弱病残群体被“合法谋杀”的危险也会越来越大。
但尼克林逊很坚决。他说,假如时间能倒转,出事那天他不会叫救护车,而是听天由命。他通过微博客“推特”接受了英国《观察家报》采访,并回答“推特”用户提问。
一些反对尼克林逊诉讼请求的人提出,未来技术的进步会让他有可能更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或者“推特”这类网络社交工具能让他更安于现状,希望他改变主意。
但尼克林逊不为所动。“我可不想待在一个机器人牢笼中,就为了多活几年吗?不,谢谢。”“开口说话的能力对我很重要,‘推特’也无法改变这一点。”他这样回答。
网上的尼克林逊语言幽默,逻辑清晰,这也反映了他目前状况的残酷:身体被禁锢,思维仍在驰骋。
作为一个有主见的人,尼克林逊在关乎自己生死的问题上不希望受制于他人,包括法律和政府。在他看来,不能像正常人一样选择结束自己生命,也是残疾人受到的歧视。
为了“大多数人安全”
很多人虽然同情尼克林逊的遭遇,却认为不能放松对安乐死的法律规定,因为这等同给了医生对老弱病残者“生杀予夺”的权力。
反安乐死组织“英国还没死”成员、残疾人士凯文·菲茨帕特里克说:“假如尼克林逊想要通过的法律真的通过了,我们在法律上就会面临一种境况,即某个群体的人可以判断另一个群体的人不值得生存。”
英国《独立报》一篇评论文章甚至说:“让你(尼克林逊)难过的法律会让大多数人更安全。”
尼克林逊回应道:“我觉得法律应该为人服务,而不是反过来。难道《独立报》真想对我说,我必须为了大众利益牺牲自己的生活?难道它真想让我相信,那些能搞清宇宙起源的聪明人竟不懂得怎样修改几条简单法规,好让需要保护的人得到保护?让我这样的人得到帮助?”
法院判决可能在9月公布,如果不能得偿所愿,尼克林逊打算继续上诉;如果还不行,他甚至准备饿死自己。有网民问他是否害怕死亡,他说:“不,我害怕又老又弱的时候还过着这样的生活。”
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