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杨伯震是一名退休地理教师,巧的是,他和原作者王海勇同住一个小区——广灵二路友谊三村,也就是《快乐的杉树林》一文中“杉树林”的出处。日前,他致信本报提出,题目中的“杉树林”可能不够精确,若改成“水杉林”,科学性会更强些。
读者:水杉≠杉树
杨先生说,这片树林从前有一定的规模,现在因为扩建改造等原因,现在只在小区内有零散的分布。杨先生告诉记者,杉科树木种类较多,“杉木”和“水杉”都是杉树的一种,外形虽差别不大,但树种不同。水杉属于落叶乔木,树叶颜色随季节而变化,他们小区中的杉树品种,应该属于水杉。但“杉木”则为常绿乔木。
杨先生觉得,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写的是自己身边熟悉的风景,因而读来倍感亲切。但作为一名老教师,他希望教材编写者可以在科学性上再把把关,别让孩子有先入为主的概念,混淆了基本常识。
专家:加以注释更佳
就此问题,记者请教了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跃东。他说,上海由于地理环境关系,生长的多为水杉。光说“杉树”确实可能引起一些概念模糊,但水杉毕竟也是“杉”,如同街边常见的梧桐树一样虽有许多细化的分类,但作为非专业研究人员的普通群众来说,仍然也只是笼统地概括为“梧桐”即可。
他建议,若要更精准,可在教材文章下加以注释说明,小学语文教材注重的是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和领悟,专业性无需很强。 实习生 赵慧青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