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工,应该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因为非国有企业都是聘用制,没有铁饭碗的正式工,所以便也没有真正意义的临时工。就像黑夜要对应白天才能存在,临时工也是与正式工对应而存在的。
多年前,我曾经当过临时工。那时我们厂停产了,本着互帮互助的精神,隔壁厂收容了一部分我们厂员工作为临时工。隔壁厂是一家特大型央企的附属企业,在那家央企内部属于边缘分子,福利待遇远低于主体厂。平日里他们的员工既自卑又很有怨气,不过我们这些临时工的到来,让他们有了底气。
“把这块铁板搬到那里去!”一个正式工吩咐我们。他也只是工人,并没有谁赋予他指挥我们的权力。不过这种现象很普遍,好像只要是正式工就可以使唤临时工。两个厂中间只隔着一道铁网,以前上下班经常遇到,许多人互相很熟。可是有了正式工和临时工的分别,隔壁厂那些工人就个个自认为是“小主”,把我们这些临时工当“奴才”。后来因为业务关系,我们经常去那家央企的主体厂施工,发现那里情况更严重。在一线干重活的几乎都是临时工,正式工俨然是“工人贵族”,往往在一旁聊闲天,笼着袖子当“相公”。
临时工劳动强度比正式工大得多,苦累脏险,工资却比正式工少许多,而且几乎没有福利。大家工作之余,不免感慨体验到了当“亡厂奴”的滋味。放在任何一个市场化的企业,有了我们这些临时工,那些正式工养尊处优成了“八旗子弟”。
随着改革的深化,央企的附属企业渐渐剥离给了地方,我们隔壁那个厂子被“断奶”之后很快衰败下去,先是没钱请临时工了,那些正式工不得不亲自干活。然而懒散惯了,车工车不好螺丝,焊工焊不好板材,电工也是三脚猫……可想而知,到市场上找饭吃之后,这家厂很快倒闭了,他们那些员工大多遇到就业困境,欲当临时工都不得。
员工不分临时工、正式工,是大势所趋。这不仅是个职场问题,更是人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