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惠庆,这是个令当下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感到陌生的名字,民国时期他却是一位享誉中外的政治家、外交家。
我最初知道颜惠庆,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其时天津画家颜宝臻教授托我在上海购买一套精装三卷本《颜惠庆日记》。据说他第一次听到颜惠庆的名字,是在马来西亚吉隆坡进行国际艺术交流时,从对方介绍“世界颜氏宗亲联谊会”中获悉的。出于画家的职业敏感,他默默记住了这位令海外华人肃然起敬、令颜氏宗亲脸上增光的人物,并萌生了创作颜惠庆先生像的念头。回国后,便四处寻觅、收集有关文字和图片资料,力求尽早走出“陌生感”,从而进入创作状态。但苦于求书无门,于是让我帮忙,找了几家出版社,最终搞定。
过后,颜宝臻时不时会提及此事。他说,查找文献资料的过程,如同循着历史名人的足迹行走,这不仅仅是艺术创作的需要,更让艺术家的心灵感受一次又一次的震撼,创作激情随之喷发。他对这位“颜氏宗亲”充满了敬意,几次邀我择日北上,一同去拜谒颜惠庆在天津的旧宅。
终于有了进京出差的机会,于是取道津门,在画家的陪同下,驱车来到了旧宅所在地——睦南道24-26号。
这是一栋三层砖混结构楼房,红瓦坡顶,硫缸砖清水墙面。建筑对称布局,规整大方,墙面的生动肌理和西方古典拱券、
柱廊配合得相得益彰,体现了中西方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旧宅显然经过了“修旧如旧”的打理,像刚落成般的清爽,墙外铭牌上写着“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由于已用来办公,又恰逢假日,小楼闭门谢客,大门紧锁,没能近距离接触,多少有些遗憾。不过还好,隔着那扇高大的栅栏形铁门向里探望,旧宅全貌几乎毫无遮挡地展现在眼前。
睦南道,一条幽静的马路,浓荫蔽日,人车稀少,置身其中,恍若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嘈杂。尽管烈日当头,却暑气消退,心静如水。而路的两旁,那些形态各异、充满欧陆风情的小洋楼,散发着租界残留的气息,又把时光倒回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仿佛历史老人,讲述着那段尘封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1926年颜惠庆寓居于此。在派系林立、军阀当道的北京政府,颜惠庆难以施展抱负,首次署理国务总理之后数年间,曾多次组阁,但都难脱草草收场的结局。1922年6月12日,颜任黎元洪政府的国务总理兼外交总长,因屡遭国会刁难,不得不于7月29日内阁全体辞职。1926年5月,在吴佩孚的支持下,颜再次组阁,因奉系军阀张作霖从中作梗,竟出现无阁员入阁的窘境。6月20日,颜惠庆愤然辞职,离开政治中心北京移居天津,任天津大陆银行董事长、自来水公司董事长等职,专心投资实业。九一八事变爆发,国难当头,颜惠庆再度出山……
颜惠庆是上海人,1877年4月出生于虹口一个传教士家庭,早年毕业于上海同文馆,后留学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回国后任圣约翰大学英文教授。在长达四十余年的外交生涯中,亲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国际外交事件:如1919年巴黎和会,1921年华盛顿会议,任中国驻日内瓦国际联盟的首席代表,中国驻苏大使。经历了清政府、民国(北京政府,南京政府)等不同的历史时期。他主持国际正义,捍卫国家主权,维护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国家尊严。
这位与画家同姓、与笔者“同乡”的旧宅主人,让我们在拜谒的同时也享受了一份“沾亲带故”的亲近与自豪。颜惠庆离世整整六十二年,人们对他的名字渐渐淡忘了。然而,因其对中国外交事业以及新中国建立所作出的贡献,他的名字已经镌刻进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