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平时爱书法写字。在他还清醒的时候,曾抄录岳飞《满江红》中词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借以抒怀。当时他说,个人的得失荣辱不足挂齿,重要的是由先烈的献血与生命换来的江山永固,国家与民族的复兴与强盛。回顾逝去的岁月,从清宣统年间,到今天的民族复兴,真实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常常用浓重的湖南口音,重复着一句话:“不容易啊!”
他视常熟为第二故乡,常熟人也是他家里“常来的熟客”,有时他们还会带来一筐大闸蟹,爬满在浴缸里。在今天称为“沙家浜”的斗争故事是真实的,正是他30岁
左右的一段难忘的经历。1982年5月,谭震林在南京召开的华东七省市党史工作会议上说“《沙家浜》的斗争故事是真实的,‘郭建光’现在就在台下,他的名字叫夏光。”1996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记者在采访父亲时问道:“您就是《沙家浜》戏里的郭建光?”父亲这样回答:“不能这样说,戏剧中的郭建光是许多新四军指挥员的一个缩影,而我只是占了一个‘光’字。”(见2007年10月6日《北京日报》)
是的,那只是他全部革命生涯的一部分。早在大革命时期,父亲就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教诲和指引,并在毛泽东在武昌的住所里入了党,从此开始了他一生南征北战、延续了一个世纪的艰辛而昂扬的跋涉……
父亲一生低调,不张扬。在他留下的6万字自传性文字中,很明确地写下了:“这是我人生道路上留下的足迹、苦难和战斗的经历。”目的是让人们“从我的经历中得到某些教益,更坚定地为祖国社会主义多作奉献,少走弯路”。
记得父亲在半清醒状态时,和我比试掰手腕,当他看到逐渐占了上风时,露出孩子般的得意和快乐,显示出楚人特有的顽强、执拗和不服输的情态。不论是信仰,还是目标,父亲,永远是一名战士。在儿子的心目中,父亲永远是一个年轻的战士。